本处新闻

广州公证处直播解析意定监护公证创新实践为“银发族”筑牢法律屏障

日期:2025-09-09  浏览:16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失能失智群体的监护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焦点。如何让老年人在意识清醒时自主选定监护人,避免未来陷入监护权争夺或无人照管的困境?近日,广州公证处推出的《公证在您身边》公益直播以“定心之约 晚年托付——聊聊老年人意定监护的那些事”为主题,通过真实案例解析与法律条文解读,为市民奉上一堂兼具温度与专业的“法治公开课”。



案例聚焦:从“无解困境”到“破局新生”

    直播中,公证员详细还原了余伯的监护难题:作为听障孤寡老人,余伯无直系亲属,表姐无力监护,成为其晚年安居的“拦路虎”。在此背景下,广州公证处创新采用“公证+社区”模式,建议社区居委会作为监督方,三方共同签署意定监护协议,并经公证赋予法律效力。这一方案不仅帮助余伯顺利获得养老院入住资格,更开创了“社会监护”与“社区监督”衔接的先河。

    “余伯的案例揭示了传统监护体系的局限性,也展现了意定监护公证的破局力量。”经办公证员黄幸贤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十三条,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提前指定监护人,而公证的介入通过法律程序固定当事人意愿,避免口头承诺的纠纷风险,确保监护职责按约履行。


法律解析:意定监护公证的三大核心优势

    直播中,公证员从法律效力、程序保障、人文关怀三方面解析了意定监护公证的独特价值:

    法律效力权威性:公证的权威性与中立性增强了协议各方的信任基础。意定监护协议经公证后,为协议执行提供“法律后盾”,尤其适用于空巢老人、再婚家庭及亲属关系疏远者,充分尊重个人自主意愿。

    程序严谨防风险:公证机构通过严格审查程序,防范潜在法律风险,避免条款模糊,保障协议内容合法合规,履行规范有序。例如,余伯案例中,居委会的监督角色可在社会监护机构履职不力时及时介入,形成“双重保障”。

    人文关怀贯穿全程:公证员在办理过程中兼顾法律严谨性与人性化服务。针对余伯的听障障碍,公证处、社区居委协调残联引入手语传译人员,并反复优化协议条款,耐心解释法律条文,消除余伯的疑虑,使其感受到被尊重和关怀,实现“法律温度”与“程序正义”的统一。



公证建议:尽早规划,理性选择监护人

    针对市民关心的“如何选择合适监护人”问题,直播中给出三大原则:

    信任优先:优先选择长期稳定关系且无利益冲突者,如挚友、信任的邻居或社会组织。

    能力匹配:充分考虑监护人健康状况、经济能力及时间精力,避免“心有余而力不足”。

    条款细化:明确监护范围、监督方式及违约责任。

    “以前以为公证是‘事后补救’,现在才明白它能‘未雨绸缪’。”观看直播的市民陈女士感慨道。

    公证员向市民建议:“老龄化社会需要每个人提前规划晚年生活,而意定监护公证是法律赋予我们的‘定心丸’。让我们以公证之力,守护每一份‘老有所依’的温暖期待。”



广州公证远程受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