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湘潭大学司法部公证理论研究与人才培训基地举办了“2023年度中国公证十大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共计收到全国26个省份报送的115件案例。基地邀请公证领域知名专家进行了初评和终评,最终确定10个案例为“2023年度中国公证十大典型案例”,其中,广州公证处选送的“广州数额最大公益遗嘱公证 知名人士后人捐赠亿元财产给国家”成功入选。
案例概要
2022年初,获悉广州市某区政协香港顾问委员、知名人士的后人陈女士有把自己在内地投资的不动产以及其他一些财产,通过遗嘱方式,在身后捐赠给国家用于公益慈善的想法后,广州公证处公证员积极稳妥为她提供法律顾问服务。由于特殊原因当时内地与香港不能通关,陈女士一直不能成行内地,并担心自己身体状况,所以心情比较着急。公证员与陈女士保持长达一年多的线上交流和电话沟通,详细向她解释公证法律问题,让她清楚明晰内地公证制度、遗嘱公证的法律意义和法律后果,坚定了她办理遗嘱公证的心愿。
公证员为陈女士制作涉遗嘱的财产清单,逐一核对并请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估值。公证员认真审核财产权属、实地走访调查,了解房屋有无查封抵押状态,并通过司法部认可的中国委托公证人律师认证陈女士的亲属、婚姻等法律文件,最终确认遗嘱所涉财产为其个人财产,有合法的处分权,从源头防范风险纠纷。
为确保遗嘱体现陈女士的真实意思表示,具备规范法律要件,内容清晰无异议,公证后具备证据效力优势,以及国家能将财产接得下管得住,按照当事人意愿用于公益慈善,公证员与陈女士反复沟通斟酌遗嘱内容,经审定为其免费办理公证。为了能够确保陈女士的遗嘱顺利执行和有效监管,在与广州市某区政协、某区慈善会等单位责任人沟通后,陈女士慎重指定广州公证处和广州市某区政协作为遗嘱执行人。
经过前期认真细致的准备工作,2023年5月11日,陈女士亲自到广州公证处办理遗嘱公证,明确身后把有关财产交给广州市某区慈善会管理,按照《慈善法》规定范围和陈女士个人意愿用于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特别指定将部分财产用于黄埔军校燕塘分校旧址的修缮、运营、展陈和宣传活动,以及搭建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交流互动平台,促进港澳青少年与广州青少年的互动交流活动等。
典型意义
作为一项典型的预防性法律制度,公证在增进社会交易信用、节约司法资源、化解社会矛盾、提升基层治理成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事人过公证遗嘱方式将市值过亿财产捐赠国家的行为,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一种对社会的深深责任感。通过公证遗嘱明确将财产捐赠对象,确保了其身后有关财产用于公益慈善,造福社会民生。指定遗嘱执行人确保了遗嘱的公平公正执行,并有效监管捐赠财产的使用。这一安排不仅体现了对遗嘱执行的重视,也保障了捐赠目的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