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主义而献身、为信仰而坚守、为理想而奋斗的历史。学习党史要同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追求社会主义事业100年奋进史、中国社会主义发展70多年创业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辉煌发展史,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明确方向、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分别体现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制度认同、情感认同。
毛泽东同志1936年同斯诺谈话时说,对他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影响比较大的书有3本,其中就有英国人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我们党最早的一批领导人,许多都是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社会主义史,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确立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信念,并为之奋斗终身。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每当事业发展重要关头,我们党都强调要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从中汲取不懈奋进的力量。
500多年来,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从遭遇曲折到在21世纪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的伟大发展历程。170多年前,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运用这“两个伟大发现”,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阐明了人类必将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极大地鼓舞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科学理想的火种从此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强大动力。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从源头上搞清楚我们党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历史地选择了社会主义、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推动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持不懈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领导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并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取得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敢于说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新事业,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变革、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四个自信”是奋斗出来的国家共识。在开创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为战胜贫穷与落后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从初心出发不断推动自我革命,中国人民同世界霸权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四个自信”是比较出来的国家共识。从具体事实出发,从“事实的整体”出发,从人民意志出发,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我们讲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这就要靠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四个自信”是坚持出来的国家共识。我们完全可以说,新中国取得的一切发展和进步是坚持的结果,“四个自信”是坚持出来的国家共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伴随着真理与谬误的斗争,凝聚国家共识的过程也是不断用真理战胜谬误的过程。坚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始终保持精神上的主动地位。坚持科学批判错误社会思潮,努力消除各种谬误对凝聚国家共识的消极影响。坚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着力优化凝聚国家共识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