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公证处推出的《公证在您身边》公益直播上,公证员围绕遗嘱公证、意定监护、财产传承等市民关切的法律问题,通过“以案说法+法律解析”形式展开深度解读,为市民提供“预防性法律服务”的实践指南,为观众献上一堂生动的“法治公开课”。
公证遗嘱:破解“隐形风险” 顺利继承财产
“公证遗嘱不是简单的‘写遗嘱’,而是通过法律程序确保遗嘱的公信力、执行力和法律效力。”直播中,公证员以“老人六份遗嘱均被认定无效”的典型案例切入,详细剖析了公证遗嘱在防范家庭财产风险中的核心作用并指出,公证遗嘱既可以处理房子、存款等财产,也可以安排丧葬或者为子女指定监护人等事务。
公证员强调,公证的程序严谨、公信力强、保管安全、专业指导等优势,确保了遗嘱内容真实合法和有效执行,防止遗嘱灭失或被篡改,减少争议风险,让立遗嘱人的愿望能够顺利实现。
意定监护公证:破解失能群体“养老困局”的“法律钥匙”
针对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失能失智群体的监护难题,直播重点解读了意定监护公证的创新价值。公证员以“意定监护助力孤寡老人安享晚年”的案例展开说明,意定监护公证既保障老人的晚年尊严,也通过公证文书固定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避免口头承诺引发的纠纷。
“意定监护的本质是‘我的晚年我做主’‘我的钱用在我身上’‘我的医疗我决定’。”公证员强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33条,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提前指定监护人,公证机构通过审查监护人资质、明确监护范围、设立监督机制等方式,为协议履行提供法律保障。
居住权公证:平衡财产传承与亲情维系的“智慧方案”
直播中,公证员还针对“老人将房产过户给子女后被拒养”的社会痛点,介绍了居住权公证的创新应用。公证员以“九旬老人李某居住权公证案”为例说明,公证处通过“继承+居住权”组合公证,既为当事人办理继承手续,又协助老年人设立房屋终身居住权,保障老人的居住权益,通过法律约束维系了亲情纽带。
“居住权公证是民法典实施后公证领域的重大创新。”公证员指出,公证机构可通过制定个性化协议,在房产买卖、赠与、继承等场景中嵌入居住权条款,形成“代际财产传承+房屋居住保障”的服务模式。
从“一纸公证”到“一生守护”,广州公证处正以创新服务模式,将法律温度传递至千家万户。看完直播后,好几位在现场的观众感慨地说:“公证让我们懂得了如何用法律守护家人、守护家庭、守护合法权益。”